无锡市第一中学2015年科技特色班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二○一五年无锡市区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精神,围绕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和学校特色发展工作目标,坚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优秀科技后备人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受教育需求。
二、目的意义
遵循“全面发展,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发展潜能”的原则,培养具有“基础实,素质全、潜力大、能力强”的优秀科技后备人才,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我校国际化学术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水平。
三、基础优势
(一)师资条件
学校现有正高级教师8人(数学学科5人,物理学科1人,生物学科2人)、江苏省特级教师10人(数学学科5人,物理学科3人,生物学科2人)、无锡市名教师2人,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60余人。“物理实验教学创新基地”是江苏省首批课程基地,我校还拥有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共5个名师工作室。
(二)课程设置
1、创新实验课程
我校2008年建成物理DIS实验室,利用数字化DIS系统对传统实验进行“再挖掘”,演示实验运用数字化实验有100个,学生分组实验有10个,同时开放数字化实验室用于学生课外自主课题研究活动;我校2012年建成化学数字化实验室,化学组秉承“用化学实验进行教学”的理念研究化学实验,开发了20个原创性数字化实验;我校2012年建成生物数码互动实验室,将实验、探究与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紧密结合,探究实验创新思路,共设计31个数字化实验。
2、自主选修课程
我校每学期开设近40门自主选修课程,其中30%为科技类选修课程,“数学建模”、“大学普通物理实验研究”、“国际青年物理学家实验探究”、“魔术与化学”、“PASCAL程序设计”、“主题网站设计与制作”、“简易机器人制作”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3、科技活动课程
我校每年5月组织校园科技节活动,活动包括人文与科技演讲比赛、科技英语应用大赛、遥控航模表演、水火箭制作与发射比赛、定点空投比赛、无线电测向、晶体生长大赛、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4、大学先修课程
2014年我校成功申请到北京大学“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全国试点中学和中国教育学会的CAP项目,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如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学术英语等多领域的大学先修课程,让他们了解部分大学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式。
(三)设施设备
全校设置教室56个,每个教室都配有投影仪、视频展台及中控讲台等教学设备;校内建有覆盖全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包含WIFI无线网络全校覆盖)、闭路电视系统、有线广播系统,构建了三网合一的数字化教学平台;我校建有独立的实验楼,理化生实验室按12:10:9配置,并配有准备室、仪器室、工作室、药品室、标本室等;特色实验室包括物理DIS实验室、大学普通物理实验室、生物数码互动实验室、通用技术实践教室和创新教室,各室设施先进、齐备,充分满足必修、选修课程开设要求。
(四)近五年学校获奖情况
2009年,在“尚德电力杯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无锡赛区选拔赛中,我校荣获团体一等奖;2010年,在第二十二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金钥匙科技竞赛中,我校获省一等奖;2011年,我校被评为“无锡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7月,在首届研究性学习展评活动暨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JSYPT)中,我校获团体银奖;2014年7月,在第二届研究性学习展评活动暨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JSYPT)中,我校获团体铜奖。
(五)其他资源
我校邀请国内外知名
四、发展前景
结合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发挥学校传统科技教育优势,培养一批“基础实,素质全、潜力大、能力强”的优秀科技后备人才,并为科技后备人才进入知名高校提供科学素养的基础支撑。
五、推进策略
1、改革培养模式、创新管理模式
配备适切的师资,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营造科技教育的学术氛围和开放的交流平台,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实施导师制,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培养,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
2、精心设置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完善创新实验课程、自主选修课程、科技活动课程等课程设置,强化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的知识教学与实践操作,使学生在科技论文、实验探究、机器人项目、技术设计、科技发明制作等方面学有所成。
3、争取高校支持,加强校际合作
努力争取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支持,在课程开发、项目研修、科学讲座、实验探究、先修课程、自主招生等方面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六、招生原则
制定《无锡市第一中学科技特色班招生方案》,全面考核学生,规范操作程序,根据考生的志愿和招录标准,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