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领导班子
管理团队
历史长廊
校园风景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党派活动
夕阳风采
团旗飘飘
学习资料
教育科研
学科建设
课程建设
课题研究
学术团队
政策文件
思考感语
校友之家
校友活动
校友捐赠
校友论坛
校友风采
校友文坛
校史拾萃
服务在线
收费公示
平安校园
档案管理
招标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育科研>>学科建设>>技术>>教学资源

上好高中信息技术的第一节课

作者: 来源: 来源: 发布时间:2007年03月20日 发布时间:2007年03月20日 点击数:


[教材]

《信息技术基础》 中国地图出版社

[教学题目]

无所不在的信息——第一单元第一节

[教学分析]

进入高中的学生,大多已经在初中乃至小学学习了信息技术,他们对信息技术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许多学生认为,上信息技术课无非就是学习计算机的操作,甚至有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应该让他们上网、玩游戏。对于高中信息技术的第一节课,本人前几年的操作方法是:让学生看一遍书,给他们划出几个重要概念,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草草了事,觉着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可有可无的,无关轻重的。分析原因,本人觉得主要是教师在对待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上、在教学理念上存在着偏差,虽然嘴上讲要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按照自己熟悉的套路,按照上计算机课的方法来上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注重计算机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信息素养的培养,比如在什么时候确定需要信息,能选择合适的工具获取、分析处理、组织表达信息,能对自己他人的作品做出评论并进一步改进等方面,对学生缺乏足够的有意识的引导和培训。因此,想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一夜之间就能有巨大的提升,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的教学应该回到最基本的地方来,从备课开始、从第一节课开始,老老实实备课,老老实实上课,用新课程的理念武装自己,大胆开展实践研究。

高中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是讲无处不在的信息,从课本上看主要介绍了身边的信息,信息的作用以及特征。如果不加以仔细分析研究,这课很容易上成一节纯知识的灌输课,让学生记几个概念,这样学生对信息不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对接下来信息技术课的开展也没起到一个铺垫作用。本人认为,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信息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信息观,激发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调整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列举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体验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

2、了解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系统的组成;

3、理解信息的特征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讨论、引导和归纳信息的一般特征,使学生对信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理解信息在社会信息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体会信息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锻炼思维,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实例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对待信息的正确态度。

3、感受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激发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要点]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例讨论、引导和归纳信息的一般特征,使学生对信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些实例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对待信息的正确态度。

[教学组织]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相关问题。本节课建议在有投影仪的普通教室上即可。

[教学过程]

一、观看十年前学校开展校园图书节时摄下的一段录像,请学生回答你从中看到些什么?

同学们回答:有的说看到了学校以前的样子,有的说看到了学生的着装和现在大不一样了,还有很多同学看到了其它细节。

教师帮助分析:你们看到的就是信息,信息就在我们身边。

 

二、请学生回忆一天的经历,举出几个自己身边有关信息的实例,说明其中的信息是什么?(可以从家庭、上学路上、学校、公共场所等环境考虑)

有了上面的铺垫以后,像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一样,同学们踊跃发言,回答五花八门,好不热闹:有说在家里看的电视节目,听广播里的天气预报,路上看到的广告牌、红绿灯,学校里老师的讲课内容、课程表等等。

 

三、对信息有了些直观认识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一定得归纳与总结,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接下来给学生放映一些有关信息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信息,信息的表现形式和所依附的载体?(资料中包括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象、动画、视频、动作、表情等载体所包含的信息)

       这时教师介绍一些关于信息定义的知识:关于信息的定义,自从信息论诞生以来就没有明确过。信息论创始人维纳有句名言:“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几乎扼杀了所有想给信息下定义的企图。关于信息的定义大约有四十多种,众说纷纭,没有一个一致的说法和看法。我国《辞海》中信息一词注释为:“信息是指对消息接受者来说预先不知道的报道。”英国的《牛津字典》对信息注释为:“信息是谈论的事情,新闻和知识。” 目前较普遍的概念为:信息是指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

      

四、信息系统的组成

信  宿

信  源

反  馈

信  道


为了更加清晰地理解信息,有必要说一下它的存在条件。信息只存在于信息系统中,即由信源、信道、信宿构成的系统。信息存在于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动画、视频(信源)之中,经过某种途径(信道)传播信息,接受者(信宿)从中获得信息。接收信息后,对各种形式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与理解,把它变为自己的知识或引发相应的行动,并对信源作出一定的评价(反馈)。信息系统的组成简图如下所示:

 


五、在清楚信息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信息有哪些特征和作用。

1、  依附性

信息不能单独存在,信息只有依附一定的载体,才能被存储、传播和转换。同时,信息可以依附不同的载体,比如,交通信息既可以通过信号灯显示,又可以通过交通警察的手势来表示;天气信息可以用嘴讲,也可以用文字说明,还可以用图片表示。

2、  价值性

信息只有被人正确使用时,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同时,信息还具有价值的相对性,比如,一般人知道,红灯是停,绿灯是行,但对于喝醉酒的人来说,红绿灯是没有作用的。

3、  共享性

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受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而且一般情况下,原来的信息不会丢失,信息的内容也不会改变。在信息有价值的前提下,这种一传十,十传百的共享特性,使得信息能快速地增殖。因此,在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同时,要积极传递、共享这些信息,发挥它共享性特征,让信息增殖。

4、  时效性

有些信息反映的是事物某一时刻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比如,交通信息、股市信息、天气预报、求职动态都是日新月异的,甚至是稍纵即逝。此外,在使用这些信息的时候,应缩短传递信息的中间过程,提高信息利用率。

5、  伪装性

播放一段三国演义中有关“空城计”录像,让学生得出此特征。对待信息,不能盲目的接受,应该一分为二,采用辨证的态度来看待信息,还原出信息的真面目。

 

六、组织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信息?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信息社会的一份子,只有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才能让信息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服务。

 

[课后反思]

作为高中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教学大纲上是作为一节讲授课设置的,通过亲身实践,本人认为不能单单就是教师的讲授,如果这样这节课就会变成一堂纯粹的知识的灌输课,这远远达不到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要求。因此,要上好这第一堂课,本人觉得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首先,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节课,有着它的知识要点和一定的知识逻辑顺序,这需要教师掌握好教学推进的顺序和层次。在讲授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在其中穿插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做一定的启发引导工作,这是达成三维目标的重要条件。其次,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一些多媒体资料,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一些资料,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便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再次,有必要增加一个教学内容“信息系统的组成”,因为它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般的、简化的形式,这有助于学生对信息有一个更深入地理解。最后,在讨论信息的特征时,发现学生不知道从何说起,不能一下子把特征说出来,其实也不必非要学生说出来,可以让学生看着书上举出的特征,让他们举一两个实例来验证这些特征,或者教师举个实例,让学生说是什么特征。通过举例子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能否举一两个书上没有的信息的特征来,这样出来的效果会更好。

 

2005.10

[关闭窗口]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