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术课程的最大挑战(──读《世界是平的》有感)
弗里德曼所著的《世界是平的》一书无疑是书店里最畅销的一本书。能够连续64周销量位居亚马逊书店十大畅销书之列,能够得到比尔·盖茨等全球商业领袖顶礼膜拜的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带着这样一种好奇心,我读了这本书,随着作者的笔一起思考全球化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冲击。
《世界是平的》一书首先给我们介绍了影响和改变世界的十大动力。包括windows系统的出现、互联网的兴起、开放源代码、外包、离岸生产、供应链和搜索技术等。而中国、印度等国家和一些站在全球顶尖位置的公司和机构,则被描述成变平的世界中举足轻重的角色。书中写到的许多现象新鲜但并不陌生,很多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接触和息息相关的。但是当作者把所有这一切编织在一起的时候,却揭示了一个正在发生的深刻而又令人激动的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他们能够找到越来越多的合作对象和竞争对手,人们将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互相竞争和合作,人们将会在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上竞争合作,人们的竞争将越来越平等。将他们汇聚在一起的是电脑、电子邮件、网络、远程会议和各种新软件。正是这样的动力,在地球各处勇往直前、势不可挡,世界也因此从一个球体变得平坦。
读完此书,抚卷良久,亦不能平复心中的深深的震撼。尽管这本书更多的是侧重于商业领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但是对于我们的教育领域,特别是技术教育的影响却同样深刻和直接。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摘自《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显然,技术课程的载体是对信息的处理和技术的设计,而全球化变革对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和设计技术的理念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是这样的变化成为教育特别是技术课程教育的新的挑战。技术课程的教师在课堂上还能拥有几十年前作为教师的权威么?技术课程的教师还能认为自己的水平比学生都来得高么?今天的学生拥有的知识来源非常宽泛,掌握新技术的手段也远比老师来得丰富。以往学生碰到一个问题,他可以咨询老师或者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现在的学生可能首选就是上网查询。这种解答问题的方式使得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的作用大大的弱化。而这样的情况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尤为突出。今天的学生已经不把课堂上的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授者,“生活处处有学问,网络处处有教师”。他们可能在教师布置做网页之前就有了自己的个人网站,他们也可能在教师教授程序语言之前就已经编写过程序开发过小型软件。
同时,不光是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发生着变化,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也在变化着。传统的黑板教学加完成书面作业的学习方式还能发挥作用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你如何用一张相同的黑板承载因材施教的重任?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如何能避免迅速的信息交流带来的同质化和浅薄化?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学生运用即时聊天软件和搜索引擎进行作业的交流和查询早已屡见不鲜。学生在利用强大信息工具的同时恰恰缺少了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过程和对解答问题情感升华的体验,而这同样违背了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另外,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评价也深受这样变化的影响。面对着变化着的学生,标准化的知识测验试卷如何能全面反映学生真正的技术素养?对学生体现出来的掌握各种技术的能力和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如何进行合理的评价?这同样让我们的技术课程教师颇费思量。
正是由于教学对象学生身上这样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和教学过程评价的变化,使我们的技术课程经受了巨大的挑战。如何适应这样的变化,应对这样的挑战,是技术课程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的一些思考我觉得值得借鉴。弗里德曼在书中总结了国家和企业应对世界变平趋势的一些措施和方法,他的结论是:我们需要想象力。对于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学习者而言:没有想象力意味着失去创造力;反过来说,激发想象力就是创新。同样,在我们技术课程教育过程中,创新是应对这些变化的必由之路。
在日常的技术课程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情况:教师教授学生制作网页时,学生可能会从网上下载一些现成的网页模板改头换面交给老师。教师布置学生制作通用技术课程中的台灯小制作时,很多学生给出的是一些现成的“模块”组合,整个制作过程变为儿童的“搭积木”游戏。虽然我们技术课程中并不禁止学生去下载这样的模板,制作这样的模块。但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学生热衷于做这些“技术含量”如此之低的工作?为什么常常有我们的老师慨叹“现在的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我认为创新思维锻炼的缺失和创新实践活动的缺失是造成这样状况的主要原因。而相对于其他学科,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尤其需要这样的创新思维和方法,而且面对世界变化的趋势,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高于技术素养的培养,放到第一位来。
那么,如何在高中技术课程中,体现这样创新精神的培养,我觉得可以尝试的途径有这样几种:
首先,应该注重艺术感在技术教育中的培养。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是时代的潮流,商品艺术化是世界变化的趋势。多数时候,消费者购买商品只是为商品的艺术价值买单,而商品的使用功能则被大大的弱化。比如说,我们平常购买衣服,决定购买的理由往往是衣服的颜色、款式等,而衣服遮风避雨的功能却被有选择的“无视”。同样道理,技术课程的教育中,作品的艺术感常常是吸引眼球的第一要素。一个好的网页往往需要有非常优秀的美工,才有能成为“优秀”的可能。一个好的台灯外观设计得美观,作品已经成功了一半。同样,艺术感往往能触发灵感的源泉,艺术形式成为创新的外在表现,某种程度上说:艺术就是创新。
其次,应该培养学生进行独创性的思考和实践。“不做别人的第二,要做自我的第一。”很多时候,应该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引导学生将这样的独创化的想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和实践中去。千篇一律的东西,哪怕形式再美,看多了,也只能是“视觉疲劳”。唯有个性化的内容才是吸引别人深入的了解和思考的动力。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东西就是独特的,独特的东西是与众不同的,与众不同的东西才能出新,才能创新。同样是制作网页,即使有再好的美工,能够吸引别人的眼球,但是如果没有丰富翔实个性化的内容,往往看过一眼后就不再关注,不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培养学生独创性的思考和实践是创新。
第三,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很多学生,往往在小组合作中不善于也不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正的想法。他们更善于当一名倾听者,而不是让自己成为合作者。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固然很重要,但是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畏惧真实情感的流露,不害怕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才是能让自己真正接受“求异”思维的训练,展示自我个性的良好途径。和同学交流,能丰富思想的宽度;和老师交流,能增强知识的厚度;和大师交流,则能拓展思维的深度。学而后知不足,和别人交流了才能明白别人的长处、自身的短处。融合他人长处,修补自身不足,同样是创新的保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无我有是创新,人有我优也是创新。
以上是我在阅读《世界是平的》一书后的一点感想,《世界是平的》一书在很多方面给了我们新的思考。同样,作为一名技术课程的教师,创新也是我对技术课程教学的一点思考,希望自己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创新精神,在思考中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