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领导班子
管理团队
历史长廊
校园风景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党派活动
夕阳风采
团旗飘飘
学习资料
教育科研
学科建设
课程建设
课题研究
学术团队
政策文件
思考感语
校友之家
校友活动
校友捐赠
校友论坛
校友风采
校友文坛
校史拾萃
服务在线
收费公示
平安校园
档案管理
招标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学校新闻>>新闻报道

2025年读书节 | 书香里的一中,欣欣向荣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4日 点击数:

世界读书日

图片

今天是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

今年读书节的主题是

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

(Reading: A Bridge to the Future)

“读书 明理 求进”

是无锡市第一中学的校风

书页间流淌的不仅是墨香

更承载着代代师生对真理的求索

本次读书节无锡一中以阅读为桥梁

“智链古今,慧见未来”

旨在通过系列活动

引导学生深度探索科技发展中的人文价值

树立“科技向善”的价值观

校会讲话

图片
图片

高一(6)班金铃同学的校会讲话《书香盈满少年志,智慧点亮人生路》拉开了今年校园读书节的序幕,她以“阅读:跨越时空的成长密钥”“书单:构筑立体的精神世界”“方法:使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三个篇章,深入分享她对阅读的独特感悟,号召大家利用碎片化时间坚持阅读,在浩瀚的书海中倾听拔节成长的美妙声音。

图片


名家讲座

图片
图片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春梅老师为同学们做了《神话的隐喻》的人文讲座,张教授从神话的远古与当代的关系说起,穿插了自己的阅读经历与独特体验,生动形象地阐释了神话对当代人们理解与表达世界方面的影响

图片
图片


无锡一中2002届校友、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极熵科技董事长、教授级高工孙东来博士为同学们做了《Deepseek创新和人工智能新范式》的科普讲座。孙教授从人工智能的科学理论出发,结合丰富的实践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与未来机遇。

图片
图片


征文比赛

图片
图片

人工智能时代该如何对待人文学科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之思

围绕“人工智能与人文精神”主题,同学们积极参与征文比赛,阐述他们对人工智能与人文精神关系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数字浪潮中坚守人文温度。

图片


慧眼识珠

图片
图片

将古人诗词作品中混入一定量的AI作品

你是否能够甄别出来

“慧眼识珠”活动吸引了三个年级大量诗词爱好者们的热情参与。他们切磋琢磨,协同作战,在低声吟诵、反复品咂中,不仅直观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更深刻领略了AI在人文领域强大的模仿和创造能力。

图片
图片

第一名

高二(17)班:卢思涵、文宏丽、周肖瑶

图片

第二名

高二( 3 )班:卢宸果、孙馨怡、殷培峰

高二( 9 )班:曹栩晨、李龙飞、刘俊豪

高二(10)班:黄    轩、吴仲恺

高二(16)班:陈梦贤、曾敬翔、尹天佑

图片

第三名

伟长( 1 )班:彭奕江、周熠辰、朱奕睿

高二( 1 )班:张瑞熙、高宁蔚、刘步轩

高二(17)班:辛   潘、陈子洋、张璟昕

图片


视频荐书

图片
图片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与好书为友,以读书为乐

“视频荐书”活动得到了广大读书爱好者的积极响应,他们为自己最喜欢的书写了推荐词,录成短视频,给同学们做了交流与分享,不仅为校园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为书香校园建设做出了贡献。同学们纷纷在一体机前的驻足倾听,交流观点与见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心得体会

图片
图片
图片

高一3班 刘梓俊

孙东来教授的讲座,让我了解到了人工智能各种实用价值、现代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国是如何打破美国技术垄断封锁的,作为一中校友,孙老师的经历同样让我感动,他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到母校,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逐梦前行。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以孙老师为榜样,扎实基础,不断创新,在未来的道路上打拼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图片

高一16班 高宇辰

话语就是表达,表达就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人们从古代神话中获得了认识世界的一个角度,其思维也影响着我们现在的文学文化等。张老师渊博的知识,流畅且深刻的表达是建立在丰厚的阅读之上的,她让我看到了文学的魅力以及学识的魅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图片

高二17班 文宏丽

我愿称它为一场关于人文灵魂的探寻,那些古诗背后的平仄韵律、意象使用与情感温度,是破解谜题的密钥。同伴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熟习更是促使我们获胜的一大推力。这场比赛可以说是现代科技与古典文化的交锋,而古典诗词在碰撞中愈发璀璨。AI或许能模仿千万首诗的形制,却永远无法学会中国人“诗以言志”的生命美学。这样不可复制的人文底蕴,更滋养了我们的血液中流淌的文化自信。

图片

高二17班 周肖瑶

AI可以编织出工整的平仄,却始终无法让墨迹生出温度。那些流淌在《诗经》骨血里的顿挫与震颤,原是从先民击壤而歌时,就刻进汉语基因的密码。我们在辨认中重新确认着诗意的来处:真正的诗句永远带着创作者的体温与裂痕,如同深秋枝头不肯坠落的红叶,倔强地保留着与母体相连的脉络。或许这正是文学最温柔的抵抗——当科技能模拟所有修辞形态,我们反而在辨别中拾回了对诗歌的信仰。

图片

高二17班 卢思涵

在判断时我也关注了“那知斯道将遂穷”“好个霜天”“千古英雄只么休”这类句子,这些表述看似简单,实际是诗人情感的宣泄口,也是AI无法驾驭的“减法”和“错误”:正是这些人类尝试克制而又最终喷涌而出的情感流露,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所书写的诗歌的真情和感染力。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AI在诗歌技巧方面的成熟,但也让我更加坚信诗歌并不只是语言技巧的卖弄,真情永远是文学作品无可替代的内核。


文字丨 蔡金成

图片丨教务处

编辑丨王红艳

审核丨朱晴怡
发布丨鲍静

[关闭窗口] [添加收藏]
更多
上一篇文章: